
17 Jul 振南製麵廠:北角首間上海製麵廠
北角曾吸引大量移民人口。內戰期間大量上海和福建移民到沿海的北角落戶,因此北角又有「小上海」、「小福建」之稱。這些移民人口帶著自己的文化與生活習慣,影響著這區的發展:有紅極一時的旋宮戲院、遊樂場、舞廳和餐館。近年來也有東南亞移民聚居,為北角增添一點文化特色。我們走進振南製麵廠,聽造麵師傅細說他們的故事。
「振南製麵廠首創上海麵。」
春秧街上的麵廠
叮叮聲響起,電車緩緩駛進街市,把人潮分開,車還未離開街市,人們又重新聚集在電車軌道上,繼續談笑、討價還價——這是春秧街的日常風景。住在這條歷史悠久的街道上的,大都是老街坊了,這裏老店也不少,不過時移勢易,不少店鋪的老闆早已易手,退休的退休,搬走的搬走,只有振南製麵廠,至今仍不曾易手,陪伴春秧街上的人走過逾半個世紀。
振南製麵廠專有的單據
振南製麵廠在春秧街營運超過半世紀
與歷史緊扣 時代說書人
從前讀中國歷史,總覺得太過遙遠,完全無法想象香港曾經也是身處時代洪流裏的一角,許多歷史遺物早已清拆得七七八八,要憑弔也無跡可尋,但這一間低調的麵廠,卻是歷史的見證人。「我老闆不是上海人,不過他在上海跟了一個老闆,這位老闆你們未必知道是誰,但老闆的上司,你們可能知道。知不知道中國在位最短的總統叫什麼名字呢?無錯,就是袁世凱!」60多歲的李師傅從1979年已在振南打工,轉眼在這裏工作已經超過40年,從未轉工,談起麵廠的起源,李師傅臉帶笑容,中氣十足,說得有板有眼,引得大家凝神靜聽。
原來,振南麵廠的老闆曾追隨袁世凱的左右手、當時的總理唐昭儀。後來唐昭儀被暗殺後,麵廠的老闆便在1946年來港,當時北角春秧街聚集了許多上海人,被稱為「小上海」,因他曾經在上海居住,也懂得製麵,於是便開了振南製麵廠,也是當時全港第一間造上海麵的地方,「當時的宣傳單上,會寫上『首創上海麵』,不過別誤會,那時我還未出世,都是聽回來的。」說罷哈哈笑,談起春秧街的歷史,李師傅如沐春風,「以前光是麵店,一條街都有五間,售賣不同種類的麵,上海麵、廣東麵都有,那時還未有福建人來。以前兩邊都有排檔,更熱鬧,從早到晚人流很多。」
「我們的老闆覺得,如果要買的就會來買,我們無需靠宣傳。」
小上海風光
李師傅表示,以前鄰里關係要親密很多,「那時很多上海人在這裏居住,多是有錢人,一出門便穿旗袍著高跟鞋,非常講究,他們的小孩很多都喜歡進來工廠玩麵粉,玩到全身都是。這些小孩長大後,到現在還會帶同自己的小孩來探望我們呢。」這些上海人當中,有不少是名人,如董建華的夫人、鄭少秋、沈殿霞等,不過麵廠從來不張揚,「我們的老闆覺得,如果要買的就會來買,我們無需靠宣傳。」像武林小說筆下武功高強的人,永遠都十分低調。
員工李師傅拿出相簿來回顧麵廠的輝煌史
振南製麵廠的員工會到天台曬麵
由學徒做起
振南麵廠是罕見的「前鋪後廠」格局,李師傅尚在學徒時,每日由早到晚幾乎都在麵廠度過,現在他雖已年過六旬,但還是每天四時起床回工廠造麵,「什麼都要做,好像雲吞皮、不同種類的麵,因為七點便要開門。」原以為他早上做完可以休息一下,「未!你就想!吃早餐,你猜我大概需要多少時間?是兩分鐘。」看見我們瞪大了雙眼,他調皮地笑了,彷彿惡作劇成功。
他一天工作超過15小時,全年只放新年那三天假期;一日三餐他都是吃麵,對於年輕一輩來說這樣的工作環境簡直不可思議,「當時環境跟現在是不同的,那時沒有很多工作可以選擇,在這裏又有糧出,又有宿舍住,那你做還是不做?」說起來沒有絲毫埋怨,臉上一貫的親切微笑,一切是那樣自然簡單,一做便做到現在。現存的七、八個員工當中,一半也已經在這裏工作超過四十年了。
「你就想!吃早餐,你猜我大概需要多少時間?是兩分鐘。」
用一生的時間造麵
提起造麵,李師傅如數家珍:傳統的掛麵、蝦子麵、生麵;比較近代的菠菜麵、雞蓉面,「做麵可以很簡單,同時也是很複雜的一件事。麵同樣是由麵粉和水造成,差別只在於你放什麼進去。好像菠菜麵,別人可能直接將菠菜放進麵粉攪爛便算,但我們是先將菠菜攪爛,隔渣,再用菠菜汁來打麵,是麻煩一點,但吃起來滑很多。」以前的年代,沒有機器的幫忙,麵條要風乾,需要用上最傳統的方法,「以前我們這一棟大廈的其中一層是宿舍來的,而四樓當時是天台,我們就把弄好了的麵拿上去曬。」不說不知,現在流行買餅卡,但以前的人卻是會購買麵劵送禮呢!
勞勞碌錄,轉眼大半生已過,談不上名成利就,但窮一生,至少能做好一件事。
李師傅的大半生,與麵相連,與春秧街相伴。雖然經歷時代的變遷,附近店鋪幾乎已全部易手,早已物是人非,但與老街坊的關係,與工廠夥伴們如親人般的感情,卻始終常在。
李師傅一天工作超過15小時,全年只放新年那三天假期
振南天天製造新鮮麵條
這裹有傳統的掛麵、蝦子麵、生麵;比較近代的菠菜麵、雞蓉面
想發掘更多北角的特色? iDiscover 北角指南,為你提供最地道的導賞路線,帶你發掘反映社區特色的地方。立即下載免費手機程式,內含豐富社區故事和鮮為人知的小秘密。
莎莉,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,偽文女生,愛文字,愛一切美好的事,現為偽KOL/旅遊博客/記者/編輯/內容營銷文案撰稿人,身兼多職,只為可以繼續發夢。
膽小於是強逼自己出走,花光了積蓄去歐洲旅行,獨遊異國,沒有瘋狂吃喝玩樂,只用雙腳默默走在異國街頭,聆聽故事,尋找自己。最實在的,還是用文字默默做記錄。追縱她的Instagram walking_travel.
Bertha於香港成長。她的攝影作品主要關注身份及城市地貌議題。透過攝影,她希望探討不同社會互動對於都市文化的影響。她同時熱衷於旅遊,相信攝影是與城市溝通的重要橋樑 。www.berthawang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