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皇拖鞋:堅守半世紀的繡花拖鞋工藝

chinese slippers

英皇拖鞋:堅守半世紀的繡花拖鞋工藝

北角曾吸引大量移民人口。內戰期間大量上海和福建移民到沿海的北角落戶,因此北角又有「小上海」、「小福建」之稱。這些移民人口帶著自己的文化與生活習慣,影響著這區的發展:有紅極一時的旋宮戲院、遊樂場、舞廳和餐館。近年來也有東南亞移民聚居,為北角增添一點文化特色。我們走進英皇拖鞋,聽傳統繡花鞋師傅細說他們的故事。

 

「以前也有很多明星都過來幫襯我們買拖鞋。」

 

繡花拖鞋

沿著英皇路一直走,經過皇都戲院,就在麗宮大廈內,瞥見了一櫃子的繡花拖鞋,仔細觀察,發覺「店鋪」其實是由幾個單邊的橫門鋪所組成,架上放上形形式式的繡花拖鞋。不時便有一些身穿光鮮、上了年紀的優雅婦人停下,細細觀察,然後詢問老闆後,即場試穿。「以前也有很多明星都過來幫襯我們買拖鞋。」「英皇拖鞋」於1960年開業至今,超過半個世紀,老闆娘李太也已經70歲,現與兒子一起,繼續守護這超過半個世紀的繡花鞋工藝。

 

Tailor-north-point

英皇拖鞋售賣各款傳統繡花鞋

two-tailors-north-point

李太為客人挑選合適的拖鞋

 

見證小上海的風光年代

繡花鞋聽得多,但談起傳統繡花拖鞋,年輕一代未必知曉,但原來卻曾是不少中產階級家居必備的物品,「以前環境比較好的家庭才會穿繡花拖鞋,因為廚房比較乾淨,如果住舊樓的話,廚房用來倒水洗衣服,穿不了繡花鞋,會穿木屜。」上世紀四、五十年代,北角因有不少上海人定居,而有「小上海」之稱,老闆娘亦曾見證北角這個傳奇年代,「這裏附近以前多上海店鋪,有賣旗袍,也有很多上海菜館、辦館等,上海人比較高檔一點,穿著很『企理』,也喜歡過來買繡花拖鞋。」不過後來住房環境改變後,李太表示基本上客人什麼人都有,不再侷限於中產階層。

皇都戲院就在旁邊,這一片小小的拖鞋店,也同樣見證過北角娛樂事業的高峰期,「以前很多明星都會過來幫襯我們,例如沈殿霞、鍾鎮濤,還有李麗華(已故金馬獎影后),以前做國語片的明星,那個時代很多的!」隨著後來越來越多福建人到來,上海人漸漸遷出,但不少人仍然堅持回來光顧,「現在也有一兩個會穿著旗袍回來購買繡花拖鞋,有些甚至移民到外國,也會回來購買!」

 

「這裏附近以前多上海店鋪,上海人比較高檔一點,也喜歡過來買繡花拖鞋。」

 

Tailor-north-point

李太憶述以前很多明星都會過來幫襯英皇拖鞋

two-tailors-north-point

英皇拖鞋從設計到製作都是百分百香港製造

 

香港製造 專心做好一件事

驟眼看,每個鞋櫃裏至少十多款的款式,包羅萬有:有日本圖案繡金線拖鞋、有出嫁時使用的大紅拖鞋、還有用牛仔布料做成的拖鞋,款式多樣,原來是為了因應時代變遷,老師傅推陳出新,不斷開發新的款式,「我們自己找師傅設計款式,好像這些是尼龍料,以前沒有的,因為有客人嫌熱,用尼龍會比較涼爽一點,所以就試下囉。」師傅設計完款式,經李太的允許後,會去深水埗找合適的材料,然後在自家手工縫製,正宗「香港製造」,「以前最高峰時有4、5位員工一起工作,現在只剩下兩位師傅,一個50多歲,另一位都6、70歲了。」

在北角仍然賣繡花拖鞋的,不止英皇拖鞋這裏,但大部分會也同時會賣其它東西,不會只賣拖鞋。那為什麼沒有考慮售賣其它東西以擴大客源呢?「我們這裏店鋪面積小,只賣拖鞋已經不夠地方。而且我們這裏款式多、碼數齊,你一定找到合心意的拖鞋,只要你打算買拖鞋,就會想起我們。」花一生,只專注做好一件事。不過隨著年代變遷,現在越來越難找到製作拖鞋的師傅,「現在哪有後生仔做這些?最主要是賺不到錢。」面對挑戰,英皇拖鞋該何去何從呢?「現在只能見一步行一步,有得做當然最好啦,不過到時可能做到我自己也不做呢!」不太多言的李生補充說,「現在只希望能將這麽重要的傳統繼續傳承下去。」

 

「只要你打算買拖鞋,就會想起我們。」

 

想發掘更多北角的特色? iDiscover 北角指南,為你提供最地道的導賞路線,帶你發掘反映社區特色的地方。立即下載免費手機程式,內含豐富社區故事和鮮為人知的小秘密。

More stories about Hong Kong and North Poi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