輝煌洋服:見證製衣業的輝煌年代

tailor shop north point

輝煌洋服:見證製衣業的輝煌年代

北角曾吸引大量移民人口。內戰期間大量上海和福建移民到沿海的北角落戶,因此北角又有「小上海」、「小福建」之稱。這些移民人口帶著自己的文化與生活習慣,影響著這區的發展:有紅極一時的旋宮戲院、遊樂場、舞廳和餐館。近年來也有東南亞移民聚居,為北角增添一點文化特色。我們走進輝煌洋服,聽兩位洋服師傅細說他們的故事。

 

「那時一套西裝都是幾十蚊一套,是居家必備,一定要做一兩套『看門口』。」

 

洋服師傅

一個平日的下午來到皇都商場,不少商店拉下鐵閘,早已空置多時,商場內燈光昏暗,人煙稀少——輝煌洋服的白底紅字招牌在這裏就顯得份外醒目。
走近張望,兩位身穿西裝的伯伯在這片小小的店鋪內忙著縫製衣服。一面的牆身全是布料;近天花板位置掛滿了西裝,「以前70年代那陣洋服相當好做,後來90年代沒落了,原本打算半退休,那知半退休了20多年,哈哈。」店主大曾生溫和地微微笑。入行超過50年,見證製衣業由輝煌轉向衰落,回望大半生,大曾生說心願已了,「沒有什麼可惜,已經滿足了,都是夕陽行業,是時候收山啦。」

 

「以前每個街口都有一兩間,比米鋪還要多呢!」

 

Tailor-north-point

輝煌洋服是皇都商場內少有仍營業的店舖

two-tailors-north-point

大細曾師傅在此造洋服造了幾十年

 

70輝煌年代 兩兄弟共同打拼

大曾生原是保安人,現年76歲,當年偷渡來港,一來便紮根於北角。因為喜歡車衣,於是20多歲,便開始做學徒,一做兩年,「跟師傅剪下布、燙下布,當年要睡在枱底嫁!都幾慘阿,嘿嘿。」70年代,是洋服行的高峰期,「以前每個街口都有一兩間,比米鋪還要多呢!」比較不多言、坐在一旁默默車衣的弟弟細曾生插口說。

細曾生現年60多歲,當年偷渡來港後,便跟隨大曾生。大曾生由北角中心英皇舊樓的樓梯鋪、幫洋服行打工,到最後,終於自己在皇都商場買了一間街鋪,兩兄弟一同打拼,「那時的生意相當好,幾乎每個人都會造一兩套西裝旁身。最高峰時,一個月做20幾30套!」由於皇都商場鄰近皇都戲院,當年皇都戲院的風頭一時無兩,出入都是大明星,於是也有不少人來大曾生這裏造洋服,「姜大衛、鄭少秋等都曾光顧我們,還有幾個,都忘記名字了。」

70年代沒有成衣,全都是度身訂造,「那時一套西裝都是幾十蚊一套,最貴都是百零蚊,那時是居家必備,一定要做一兩套『看門口』,特別是過年。」鄰近歲晚,人人趕著要一套新西裝拜年,「一早起身就回店,七八點開工,做到晚上一兩點,做20幾個鐘頭都試過。以前改衫改到年三十晚,很多客人來追衫,追到我不敢在店鋪逗留,要叫夥計頂住!」一切恍如昨天,大曾生談起往事臉上一直帶著微笑。那時高峰之際,他們在皇都商場樓上租了一個地方作工場,請來幾位師傅日夜開工,包食包住。他已經由當年的學徒,晉升至別人師傅了。

 

「人人趕著要一套新西裝拜年,以前改衫改到年三十晚,做20幾個鐘頭都試過。」

 

曾講究的年代 風光不再

大曾生現在簡單的一句,在當時其實受了不少苦頭,「製衣很少人入行,就算學到師也未必能學得成功,成功了也未必等於車工精細,是一門很難學的手藝!」由替客人度身開始,已經是一門高深的學問,「寒背、斜膀、頸短…..這些資料很重要。例如假如客人寒背,你做西裝時後面要長一點;如果有些人挺起胸膛,就要在前面加多些布料,要很仔細。」

以前那個年代,大家特別喜歡穿大褸、三件頭,物料大部分都有由英國直接進口,穿起一身裝束後猶如英國紳士。大曾先與細曾生工作時,也會穿著西褲、襯衫,坐在椅子上背部挺直,一絲不苟。當年,大曾生就是靠著這身紳士般的衣著打扮,而娶得嬌妻,「當年很多工廠妹。以前太太就在英皇中心上班,那時樓上是做製衣的,要識返個懂得車衣的幫自己嘛!」

80年代,成衣業漸漸興起,「那時已經差了一點,不過大陸開放後,多了人來,所以還可以維持。但到90年代成衣盛行,製衣開始走下坡。人家的設計靚,又平,所以我們現在是沒落了。」除了成衣業的興起,也因為人們對服裝的要求不同,「以前的人很講究,爭一吋都不行,現在的人比較『隨便』,所以現在西裝還平過幾十年前,因為做工沒有那樣仔細了。」

「以前的人很講究,爭一吋都不行。」

 

Tailor-measurement

造洋服由替客人度身開始,已經是一門高深的學問

Tailor-north-point

店舖內還在用50年前、來自日本的Brother牌裁縫車

Tailor-north-point

服裝的物料來自英國、澳洲等地

 

退而不休

工作超過半個世紀,早幾年大曾生便把街鋪賣掉,仔女都長大了,為何還不退下來享福?「90年代那時已經想退休,當時有參茸店以十倍租金租下我們店鋪,於是我們便轉租內店這裏。這裏租平平地,貨尾又多,所以做下一年做下又一年,結果『半退休』了超過二十多年,真的說出來都沒有人信!哈哈」說穿了,其實就是不捨得,「始終還是喜歡做這行。有些行家退休,三兩年後便消失不見,所以我好驚。因為退休後太悶、太靜、沒有寄托,會加快自己退化。」談話期間,不少老顧客都會過來與大細曾生聊天,「有些顧客還會把十多年前的洋服拿來修改,以前是消消瘦瘦的,現在都變做了大肚腩了。」雖然是夕陽行業,沒有年輕人再入行,但大曾生卻依然滿足,「滿足囉,沒有什麼可惜。做了幾十年,都是夕陽行業,是時候收山啦。」

Tailor-north-point

曾氏兄弟做下一年做下又一年,結果『半退休』了超過二十多年

 

「始終還是喜歡做這行。因為退休後太悶、太靜、沒有寄托,會加快自己退化。」

 

想發掘更多北角的特色? iDiscover 北角指南,為你提供最地道的導賞路線,帶你發掘反映社區特色的地方。立即下載免費手機程式,內含豐富社區故事和鮮為人知的小秘密。

 

Sally Chong writer莎莉,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,偽文女生,愛文字,愛一切美好的事,現為偽KOL/旅遊博客/記者/編輯/內容營銷文案撰稿人,身兼多職,只為可以繼續發夢。
膽小於是強逼自己出走,花光了積蓄去歐洲旅行,獨遊異國,沒有瘋狂吃喝玩樂,只用雙腳默默走在異國街頭,聆聽故事,尋找自己。最實在的,還是用文字默默做記錄。追縱她的Instagram walking_travel.

 

 

Bertha於香港成長。她的攝影作品主要關注身份及城市地貌議題。透過攝影,她希望探討不同社會互動對於都市文化的影響。她同時熱衷於旅遊,相信攝影是與城市溝通的重要橋樑 。www.berthawang.com

 

More stories about Hong Kong and North Point